close

相信接觸到區塊鏈的許多投資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如何不要變成別人收割的韭菜”,更深層的問題就是,那區塊鏈究竟能否像股市,匯市,期貨,公司財報,國家的M1,M2,GDP,或大宗商品的需求來做為判斷的依據,很不幸的,雖然有許多人用現成的資產鑑價工具來評估,但目前尚未有一個大家公認的合理的區塊鏈估值的方法,我試著由下列幾種方式來談談我的看法:

1. TVPI,即Total Value to Paid-in Capital, 簡單地說就是用總價值除以總投入,這裡的總價值包含仍持有的幣種價值和實現了的所得,總投入指所有投入進行數字貨幣投資的錢以及花費的所有費用

評論:因為總價值的波動就是數字幣的市值,這取決於供需和持有者的主觀認定,因此波動過大。

2. 內部收益率 (IRR) 的定義是:淨現值 (NPV) 為零時的折現率。直觀一點來說,如果我們做一個圖,縱坐標是淨現值(NPV),橫坐標是相應的折現率(Discount Rate)內部收益率 (IRR) 的定義是:淨現值 (NPV) 為零時的折現率。直觀一點來說,如果我們做一個圖,縱坐標是淨現值(NPV),橫坐標是相應的折現率(Discount Rate),那麼IRR即是曲線於橫軸相交的點。

連結: https://blog.csdn.net/blockchain_lemon/article/details/80131793

評論:IRR比較不適合用來評估區塊鏈,因為利率和收益對於區塊鏈的幣值沒有很直接的關係。

3. 梅特卡夫模型(Metcalfe’s law)

P = K*Vn2

(P=數字幣價值,V=每個數字幣交易地址的活躍交易量,n=數字幣的活躍用戶數)

其內容是:一個網路的價值等於該網路內的節點數的平方,而且該網路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連結: https://www.jianshu.com/p/29959852c5dd

評論:梅特卡夫的模式部分適用來解釋為何此數字幣的幣值會來到如此高,但這可以解釋目前有許多人在追捧,熱度很高,也可以當作一個指標,所以如果不考慮區塊鏈的價值,只看網路的流量在區塊鏈1.0和2.0是一個還不錯的指標。

4. 費雪公式

MV=PT 推導出來 P(數字幣)=E(ICO融资预期) x T(ICO数量)/MV

E是在虛擬社區經濟體內付出勞動的人的收入預期,和虛擬社區經濟體外的預期是一致的。 T是虛擬經濟體內提供勞務的總量。 M是虛擬貨幣在流通的總量;V是流通速度。

連結: http://column.iresearch.cn/b/201803/824254.shtml

評論:這個模型的計算相對的比較複雜,要蒐集的數據比較多,有一定的理論論點,但是需要數據的驗證…還有每個參數的定義和蒐集的難易度都比較沒那麼的直觀和了解。

5. 項目評估模型

項目得分 = 必要性分數 * (商業價值權重*得分+團隊權重*得分+市值權重*得分)

商業價值 = 未來的市場空間+業務模式可行性+技術壁壘

團隊 = 技術團隊+管理團隊+運營團隊

市值 = 流通市值+市值穩定性+社區論壇評論

評論:這是VC在評估一個區塊鏈團隊的評分方式,其實就是在審查這個專案和團隊的未來可能性,這還蠻客觀的,但前提是要有相關經驗的VC才能精準評估。

6. 實體收益對價指標(由股市投資價值參考而來)

本益比公式 = 數字幣價格/實體銷售或服務產生的每幣盈餘

此方案必須要有搭配著實體的產品銷售或服務收益

評論:這是股市投資觀察一家公司的盈餘和股價的倍數,簡單易懂,因為如果是對價到實體銷售和服務所產生的每幣盈餘,那就不是只有單純的投機炒作,而是可以實際創造收益的,但合理的本益比估值到底是幾倍?這需要統計

第五項是在天使輪,A輪的VC評估方式,主要的是看項目和團隊有沒有投資潛力,但第六項可以當作投資區塊鏈的衡量指標,但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統計和歸納,第三項和第四項是可以獲得區塊鏈產業的參考估值。

我認為日後沒有落地由實體對接到應用,產品或服務的數字幣很容易變成泡沫,因為沒有專業的鑑價和估值,只靠社群+粉絲是容易變成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的,因此就算數字幣有數位資產保值和跨國移轉的便利性,可是真的要可長可久的區塊鏈產業還是得和實體產品或線上服務做連結,或只是產生或激勵某種正向循環的活動都是有價值的。

因此針對於區塊鏈對價的模式可以有下列幾種:

1. 法幣池的觀念 — 將某個商品,服務或交易的實體金流部分提撥到銀行信託做為發行數字幣的依據(可以想像成金本位或美金石油的關係),這樣發行的數字幣就會錨定一個實體的資金池,這也可以當作發幣的最低價值的保障。

2. 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 — 創造出經濟效應的乘數效果,例如:連結碳權賣給需要的國家和企業產生收益,或在產業內產生數字幣但因為整合了eco-system (生態圈)有外部的企業願意收數字幣而提供商品或願意出金額贊助當作行銷費用打知名度…..這也可以賦予數字幣價值。

3. 行業的整合標準 — 這指的就是如同比特幣,以太坊,被其他數字幣當作兌換的標的,前提是要成為世界公認的知名流通幣種和公信力,目前有幾個數字幣如六域鏈或開源鏈,目前有整合物聯網(IOT)及智能合約(廣義IP)已經推出,值得觀察後續的市場效應,值得期待。

4. 國家或銀行成立的數字幣 — 這種需要國家及跨國銀行依據發展數位資產的政策和實體的貨幣政策有一個通盤的對價和發行標準,基本上要等民間的數位資產流通性普及之後,才有可能由政府和銀行出面整合。

5. 無對價 — 就是依照買賣家的供需在交易所的媒合和透過媒體和社群的行銷產生價值,主要的價值就是流動性和大眾市場的認知。

以上就是我認為日後區塊鏈可能對價的模式,當然現在許多創新的區塊鏈模式都還在摸索,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對價方式,畢竟我認為未來的數位資產一定會逐漸的和實體經濟接軌,並且會有一個合理的對價機制,我相信到了這個階段,區塊鏈和數位資產經濟才會真正的普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黃增勳) 的頭像
    T.S.(黃增勳)

    TS的野獸派部落格

    T.S.(黃增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