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最近很多新聞都說中美貿易戰,中國必敗,因為中國出口到美國5000億,美國出口到中國1900億,所以以同等力度反擊,最後中國一定會彈盡糧絕,美國還有3100億的籌碼可以制裁,對中國傷害太大.....

我們來看一CBS的外電新聞: 網路連結:https://www.cbsnews.com/news/china-makes-8-46-from-an-iphone-and-thats-why-u-s-trade-war-is-futile/

China makes $8.46 from an iPhone. That's why a U.S. trade war is futile

這顯示風向慢慢的轉變了.....已經開始有一些理性的美國經濟學者開始認真計算中美貿易的逆差是否真的那麼大....

可能受影響的一個著名產品是Apple的iPhone,它在中國組裝。當iPhone到達美國時,它被記錄為進口,其工廠成本約為240美元,這增加了美中雙邊貿易逆差。

iPhone的進口對美國來說似乎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至少對總統而言是這樣,他們認為 “中國每年從我國撤出5000億美元並重建中國”。據估計,iPhone 7和7 Plus的進口額為去年與中國的貿易逆差貢獻了157億美元

但是,正如我們對iPhone成本細分的研究所顯示的那樣,這個數字並沒有反映出中國實際從iPhone出口中獲得多少價值的現實 - 或者是從其運往美國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品牌電子產品中獲得的價值。 。由於遍布中國的跨越全球的供應鏈,現代經濟中的貿易逆差並不總是如此。

誰真的製作了iPhone?

讓我們更仔細地研究一下iPhone 7,看看中國實際獲得了多少價值。

從構成iPhone的最有價值的組件開始:觸摸屏顯示器,內存芯片,微處理器等。他們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公司,如英特爾,索尼,三星和富士康。它們幾乎都不是在中國生產的。Apple購買這些組件並將其運往中國; 然後他們把中國留在iPhone裡面。

那麼所有在中國擁有數百萬工人製造iPhone的著名工廠呢?擁有這些工廠的公司,包括富士康,都在台灣。在iPhone 7於2016年底發佈時,IHS Markit的工廠成本估計為237.45美元,我們計算出在中國獲得的所有成本約為8.46美元,佔總數的3.6%這包括由中國公司提供的電池和用於組裝的勞動力。

另外228.99美元去了其他地方。美國和日本的削減幅度約為68美元,台灣的削減幅度為48美元,而韓國則低於17美元。我們估計,零售價格約為283美元的毛利 - 當手機推出時,32GB型號的售價約為649美元 - 直接轉向蘋果公司的庫房。

簡而言之,中國獲得了大量(低收入)工作,而利潤流向其他國家。

貿易平衡的角度來看

一個更好的方式來考慮與一部iPhone相關的美中貿易逆差,只計算中國的增值8.50美元,而不是中國對美國進口的240美元。

學者們已經發現了更廣泛的美中貿易平衡的類似結果,儘管差距不如iPhone的例子那麼極端。在2017年37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中,實際上三分之一的貿易逆差來自其他地方 - 包括美國

我們再看第二則新聞:連結:http://www.hkcd.com/content/2018-07/12/content_1095716.html

 首先,從中方向美方的出口結構來看:201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總值4626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商品供給方。進口額最高的是電子機械類產品(1290億美元),機器(970億美元),家具及寢具(290億美元),玩具及運動裝備(240億美元),鞋類(150億美元)。此外,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總額43億美元(這已經是美國第三大農產品供應方了),其中佔比最高的是加工後的水果及蔬菜(11億美元),水果及蔬菜汁(3.28億美元),快餐休閑類食品(2.13億美元),新鮮蔬菜(2.05億美元)及茶葉(1.52億美元)。

  僅從清單的篇幅來看(具體金額仍不清楚),目前所列加稅產品,打擊的力量似乎並未集中在對中國出口影響最大的領域;看起來篇幅極重的食品(包括各類農產品)、紡織品、化學制品等,在中國出口美國的大盤子里所佔比例相當有限,而制造業部分又有很多外資成份(根據此前USTR出台的補丁政策,這部分出口是有機會申請豁免的),這樣看來,要對中國出口形成單方面且大力度的直接打擊,並非易事。與此同時,中國在農產品方面出口規模本來就有限,在輕工方面的內部消化能力也比較強,勞動力成本優勢(雖然在縮小)仍然存在,在出口商品的替代市場選擇方面還有較大余地。

  其次,從美國國內市場來看,正因為這份清單中涵蓋了几乎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國政府抬高的關稅,很大程度上將轉化成老百姓上升的消費成本和企業不得不提高的生產成本。這些成本的增加能否輕松被美國國內市場化解?一來要看美國本身的產業體系(總體是大而全的,但是制造業及消費業常年來對進口也已經形成很大依賴),二來要看美國是不是能找到像以往中國出口一樣的物美價廉的替代品。如果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就很可能逐漸沉積為美國普通民眾對政府的壓力。目前,這種擔憂在美國已經不是少數——美國商會发言人說:“關稅就是稅收,簡單明了。對另外2000億美元商品征稅,將提高美國家庭、農民、農場主、工人和就業創造者的日常商品成本。”代表美國大型零售商的美國零售業領導協會(Retail Industry Leaders Association)也表示:“總統已經違背了他‘給中國带來最大痛苦,給消費者带來最小痛苦’的承諾。”該協會的國際貿易政策主管Hun Quach認為:“受到懲罰的是美國家庭。消費者、企業和依賴貿易的美國就業崗位,則被丟在了不斷升級的全球貿易戰前線。”

------------------------------------------------------------

讀後感:

1. 以2016年的數據來看,金額最高的電子類產品約1290億美金,可是這裡面有很大的部分是美國,日本,韓國,台灣賺走了,如果以iPhone的比率來看,略增加算5%好了,就只有64.5億美元,瞬間少了1200億美金,而這裡面還有超過400~500億美金是美國人自己賺走了,但卻帳掛在中國身上.....一來一回至少超過一千億的差距,剩下的600億則要算在日本,韓國和台灣上.....所以如果針對這部分提高關稅,那就真的是七傷拳,大部分的後座力都會反彈到美國的高科技公司

2. 我們再來看機械類的970億,請注意美國因為鋼鐵業和產業的外移有不少機械設備已經外移,如中國的港口龍門吊和卸貨設備,中國佔了全球80%以上的市場,又車廠版金沖壓,這部分目前中國生產的沖壓床比德國製造的還快,每分鐘15:13片,還有最近才下市道瓊工業指數的奇異GE,這也顯示美國重大的機械設備廠的沒落,因此可以找到如中國好用的性價比的產品有點難度,如果想重回美國製造第一,大量的向德國,日本,中國,台灣採購的機械設備就不會少....而這裡面台商的比率可不低......剩下的約900億大都是民生必需品,加徵10%的關稅,短期內卻找不到替代品,因此美國百姓的生活開銷就得被迫上升,這個沒處理好,會引發民怨

3. 更不用說先期的500億加稅清單,已經傷到美國的農業和汽車產業了.....而且美國還損失了出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到中國的機會.....因為如同中國那麼大的消費市場屈指可數,中國市場現在已經是可以和美國市場相抗衡了.....因為歐盟要保護自己的產業還有印度因為收入水平的限制,都無法大量的吸收美國的產品,為美國帶來收入,美國的汽車和飛機都需要中國市場才能和歐洲競爭者抗衡....

4. 還有美國大部分的戰略資源的稀土及鎢鋼來源都是中國,兩國交惡有很高的風險,另外美國最大的國債購買國也是中國,在美國要復甦大幅舉債的情況下,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吃得下來(日本等其他各國都在拋售且胃納量已滿)

5. 因此如果川普真的生意人,那就應該真的和中國重啟談判,利用賺來的錢大力發展美國,畢竟現在美國國力還是略勝一籌,只要方向正確,中國要追上至少是10年以上的時間,現在攤牌直接去打一個不一定會成功的中國製造2025,簡直是資源錯置,....因為論國民儲蓄率和目前的製造業中國是佔優勢的,兩邊互相消耗金融和民生的國力情況下,美國先出現問題的機率比較高,畢竟中國現代這一輩成年人都有經歷過困苦的年代,對於生活水平的忍耐力會比美國強......

我認為雙方加稅和交惡的後遺症會逐漸顯現,且雙方高層已經有所發現,其實中興事件後,美國的晶片供應商損失了這麼大的客戶一定也很傷......因此我認為最長等到美國期中選舉完畢,一定會重啟談判.......快的話可能下個月就會接觸了,因為現在又加入了另一個變數北韓.....

有驚無險,是我對於貿易戰的判斷.....但川普能否恢復生意人的精明是個大變數....經過這次雙方應該都認真算過損失了,即使再不願意,目前相互抱團取暖仍是個比較好的選擇,就看中國會不會製造梯子讓川普走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黃增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